中共泸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决定
(2018年 7月 20日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了新的战略谋划和部署。为深入贯彻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部署,全面推动泸州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中共泸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入学习领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1.坚定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主题主线,全面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四川工作多次发表的重要讲话、20 余次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逐一研究贯彻落实意见,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省委鲜明的政治站位和高度的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总体要求、第一要务、根本动力、开放格局、重中之重、价值取向、生态重任、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内涵十分丰富,为治蜀兴川标注了时代方位、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谋划、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全市上下必须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蜀兴川最明确、全面、精准的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川篇”,是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特别是要深刻领会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考量和重要部署,更加坚定地学深悟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的丰富内涵,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十个指明” 的根本要求,更加自觉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准确把握省委关于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部署。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围绕全面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与时俱进谋新篇,对事关四川发展全局的重大思路和举措进行了再梳理、再谋划、再落实,形成了新时代治蜀兴川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战略谋划上,省委明确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大力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坚定推进依法治理,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在着力重点上,省委明确提出围绕建设经济强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解决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推动区域布局、开放合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创新驱动、重点改革、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事关泸州发展的具体部署上,省委明确提出把川南经济区打造成为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支持泸州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支持泸州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国家开放口岸、新设综合保税区、打造大数据产业聚集区等,特别是鼓励和支持泸州等有条件的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全市上下必须深入领会、 准确把握、认真贯彻省委的战略谋划和部署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完善举措,不断开创泸州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坚决贯彻“ 一干多支” 发展战略,切实担起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光荣使命
3.坚定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发展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是省委关于泸州发展最明确和崭新的定位,前所未有地突出了泸州在四川发展全局尤其是在川南经济区的重要位置,前所未有地赋予了泸州在四川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进程中的使命和责任,是泸州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必须坚决贯彻全省发展战略,一以贯之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部署,坚定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不动摇,坚定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不动摇,在四川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勇挑重担、敢于争先,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4.把握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总体要求。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贯彻省委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 三抓三主动”,深入推进“ 六个突破”,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加快形成与全省经济副中心相匹配的产业竞争力、城市集聚力、开放影响力、环境承载力,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奋力推动泸州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5.明确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主要目标。 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走在全省前列,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以及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四川南向东向开放重要门户、内陆开放高地“两中心一枢纽一门户一高地”。到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在此基础上再经过4年左右的奋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过300亿元。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强经济实力
6.提质增量发展工业。围绕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工业强市战略和龙头企业带动计划、规上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四大园区提档升级,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上市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白酒、电子信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等六大产业加快发展。 打造千亿白酒产业,坚持固态酿造传统技艺,提升泸酒产区品牌,强化质量管理,支持泸州老窖、郎酒领先发展,支持四川酒业集团、环球佳酿、泸州绿地酒业等重点企业和酒类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和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到2020年,泸州老窖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重回行业前三,郎酒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实现上市发展,全市白酒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在全省、全国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打造千亿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大数据、通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等产业集群,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打造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等组成的千亿新兴产业。能源化工产业重点聚焦太阳能、电能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支持泸天化、中海金象、金能移动等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支持现有企业制造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现代医药产业重点推动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全产业链发展,到2020 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航空航天产业重点依托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推进航空发动机研发、试验、生产,加强与清华、北航、航天科工等合作,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7.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 落实《泸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坚持大项目带动、民间投资拉动,积极培育服务业支柱企业,大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梯次推进商贸、物流、旅游、会展、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中高端延伸,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商贸服务业重点聚焦商业批发零售、电子商务、农商文旅体融合等业态,到2020年增加值达到200亿元。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港口物流、航空物流、快递物流、物流分拨配送等,到2020年增加值达到130亿元。旅游业重点推动名酒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与旅游深度融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合江福宝、古蔺黄荆等旅游度假区,打造天下川江、纳溪茶旅小镇等项目,创建一批5A级景区,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800亿元。会展经济重点办好酒博会、商博会、农交会和人才发展大会,提升综合会展、专业会展、特色会展规模和效益。金融服务业重点发展资本市场、银行保险、新型金融等,到2020年增加值达到90亿元。推进房地产等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增加值超过200亿元。
8.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强精品果业、高效林竹产业、绿色蔬菜产业、特色经作产业、优质粮食产业、现代养殖产业、休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业等八大特色农业,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招引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做优泸茶、泸菜、泸果等“泸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到20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建成万亩以上连片产业基地20个,培育百亿级农业产业3个以上,建成一批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科技园区。
四、坚定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升集聚辐射能力
9.高起点加快城市发展。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突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 两江新城” 整体推进、成片突破,加大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建设力度,实现沱江新城组团、长江生态湿地新城组团错位发展、协调互动,打造泸州城市新区示范区。加快泸川新区规划建设,以产业园区为重点,以特色小城镇为基础,科学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推动泸县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稳步推进老城疏解密度、完善功能、方便市民,加快低端功能区替换更新,实施工业园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到2020年,中心城区形成“一核、两副、四园、多点”的发展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到203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 320万人。
10.做强泸州教育医疗品牌。大力建设区域教育培训中心,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先发展。扎实抓好基础教育,优化学校规划布局,提高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满足幼有所育需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县级以上中学全部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提升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支持西南医科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创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打造留学生学习基地,到贵州、云南等地拓展服务、扩大影响,支持四川警察学院内涵发展,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内高水平公安本科院校。 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支持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江阳城建职业学院等高等职业学校以及泸州职业技术学校、江阳职业高级中学校、泸县建筑职业中专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积极建设发展海事、护理、医疗器械、航空等职业院校,提升泸州职业教育水平。 大力建设区域医疗健康中心,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壮大中心城区骨干医疗机构,支持有实力的医院建设分院和专科医院,深化与藏区、彝区以及省内外其他地区的医疗合作,积极引进知名医疗机构。支持县级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加强基层卫生能力建设,到 2020 年实现每个县均有三甲医院、每个乡镇均有达标卫生院、每个村均有达标卫生室。 推进健康泸州建设,健全全民预防保健、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强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康养老产业。
11.增强城市承载和治理能力。推进城市公益设施现代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城市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中心城区跨江通道和骨干道路,强化重要节点交通改造,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城市组团之间、园区之间、环线和绕城高速之间、主城区和重点镇之间的连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建设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社区综合体等设施,完善市政设施配套,加大城市供排水、燃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完善城市立法,建立权责明晰、服务优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城市防灾能力建设,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12.探索建设全国美丽城市。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健全长效机制,坚持全域创建、全面创建、全民创建,实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 五创联动”,加强诚信社会建设,系统研究和落实全国美丽城市建设标准,推动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再提升。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强市,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酒文化、历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塑造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城市气质,做优城市特色。加强城市美化绿化,推进城市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绿道廊道、滨江路等建设,打造山水绿色的城市生态格局。
五、聚力打造四川南向东向开放重要门户、内陆开放高地,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
13.高水平建设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 坚持全域自贸,强化特区思维,以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为载体和牵引,全力打造南向东向开放重要门户、内陆开放高地。紧紧扭住制度创新核心任务,围绕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监管法治化,深入推进海关、海事、金融、税务、政务服务等领域制度创新,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口岸能级,力争尽快获批综合保税区、国家开放口岸、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及汽车整车、粮食、水果、药品、木材、肉类等指定口岸,积极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先行区,不断增强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能力。加快建设大宗商 品交易中心、进出口商品分拨中心、出口商品集散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推动对外贸易高层次、跨越式发展,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稳健快速增长,成为川渝滇黔结合部外来投资首选地。推进“自贸区+产业园” 协同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县区承接经济管理权限和享受改革制度性成果。
14.强力推进开放大通道建设。实施立体交通建设攻坚行动,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突出南向开放大通道建设,全力攻坚高铁突破,重点推进川南城际铁路、渝昆高铁、泸遵高铁等项目,同步推进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电气化扩能改造、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和黄桶至百色段、泸遵货运铁路大村至遵义段、叙大铁路等项目,尽快形成泸州至成都、昆明、重庆以及经遵义至贵阳通往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铁路大通道。 拓展东向开放通道,高标准建设泸州港系列作业区,提高航运班列密度和层次,大力建设快班船队,加快实施长江航道泸渝段浅滩整治工程、沱江航道泸州至自贡段升级工程,扩大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效益,着力打造川滇黔航运物流中心。 加快建设区域航空枢纽,抓好云龙机场运营,逐步开通至全国大中城市航线和“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际航班,到2020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建成服务川渝滇黔结合部的重要机场。 积极完善公路网络,加快推进叙古高速古习段、叙威高速、G8515 泸渝高速、泸州至永川高速、成贵高速泸古金段、渝赤叙高速、古仁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积极推进国省干道建设改造,形成内外联通的高密度高等级公路网络。
15.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推动对外开放合作。 大力拓展南向开放空间,依托南向开放大通道以及泸州至黄埔班列、泸州至钦州至防城港班列等,深化与昭通、毕节、遵义等滇东黔北地区合作,协同打造赤水河流域综合开发试验区,加强与南 宁、钦州、广州、香港等地联系对接,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拓展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往来、产能合作。全面提升东向开放水平,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青白江铁路港以及长江武汉港、南京港、上海港等合作,扩大与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长三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合作,打造内陆与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开放示范区,着力加强西向合作,提升“蓉欧+泸州港” 号班列运营效能,积极打造长江—川藏通道西段节点城市。深化泸渝合作,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争取设立川渝合作示范区( 泸州片区),加强与国际国内、沿江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大力招引行业领军企业、知名机构、大型集团。
六、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用力保障改善民生
16.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战。 围绕“ 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9年现行标准下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叙永古蔺两个国贫县摘帽,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持,大力开发公益岗位,稳定贫困户收入来源。 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建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地灾避险搬迁、乌蒙新居建设任务。巩固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兜底扶贫成果,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扎实推进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持续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强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17.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加快编制完善市、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 厕所革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培育文明乡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依法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 三权分置”,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
18.加快社会民生和文化事业发展。稳定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托底安置大龄、残疾、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群众就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与专项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加快妇女、儿童、老龄事业发展,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实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 众体育设施建设提升行动,更好满足人民对文化产品的需要。实施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相结合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打造食品药品安全泸州。
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筑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19.推进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严格落实《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推进沿江产业、临江企业退江入园,严禁长江沱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纸、印染、制革等项目,强化现有企业整治、确保达标排放。优化沿江城镇布局,严守城市开发边界,拓展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打造生态美丽、梯次发展的绿色城镇带。强化环保突出问题整治,加大长江沱江入河排污口、非法码头清理整顿力度,沿线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实现长江沱江水质稳定达标。
20.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减排、 抑尘、压煤、治车、控秸”工程,确保城市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省考核要求。打赢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污染河流治理、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水体保护“四大行动”,全覆盖建成并投用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流域消除劣V类水体,实现国控断面达标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打赢净土保卫战,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健全城乡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体系,实施重点区域土壤整治工程,保持土壤环境总体稳定。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抓好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涵养、沙化和石漠化修复治理。坚决有力整改环保突出问题,依法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21.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行清洁能源,确保到2020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0% 。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化工、轻工等涉水类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推动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福祉成为共识。
八、强化保障,全力营造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良好环境
22.深化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改进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促 进行政审批提速增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振实体经济。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产业园区、企业直购电交易和天然气直接交易,实行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着力推动政银企良性互动、共赢发展,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鼓励创新创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构建“ 亲”“ 清” 新型政商关系,着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以及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
23.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围绕建设人才创新创业中心,进一步完善酒城人才新政,建立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强化双向兼职、交叉任职、技术入股等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引进两院院士、领军型人才来泸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实施工匠人才培养计划,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养一批“ 酒城工匠”。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大力建设产研院、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全力建成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 专家) 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加快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80万人。
24.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保障。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基层人大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和保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有效参与政党协商、政协协商等各类协商活动,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加强党的群团工作。支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平安泸州建设,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组织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内化解矛盾问题,确保泸州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25.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着力提高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 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决策重大事项等工作机制。鲜明干事创业的选人用人导向,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快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开展精准化的本领培训。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配套办法,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和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抓落实的体制机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进一步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纠正慵懒无为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
中共泸州市委办公室
2018年 7 月 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