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十大看点
12月3日至4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在成都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省委书记彭清华受省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为新时代四川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从全会《公报》看,有十大看点值得重点关注。
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原文:今后五年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打造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高地,推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公报》
●解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发展有多重视?今年以来,党中央已召开两次会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部署,特别是在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发展定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四川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宝贵发展机遇。今年7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川渝协同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发展态势良好。
此次省委全会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凸显了其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揽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既定、关键在“干”。未来聚力“成势见效”四个字,其时已至、其势日兴、其效可期。
二、“十四五”四川发展目标“四个高于”
●原文:“十四五”时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保持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
——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公报》
●解读:“十四五”时期,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开好局、起好步,目标制定事关长远、影响深远。全会锚定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六个方面提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些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也蕴含定量目标。其中,“四个高于”就属于这种情况。
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需要有一个合理较快的发展速度。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只有保持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速,才能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同时,这也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四川是人口大省,市场腹地广阔,消费需求巨大,区域形态多样特征明显;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发展空间和潜力大,近五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国家重大战略在四川交汇叠加,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新的比较优势。
三、厚植经济腹地优势和提升门户枢纽功能
●原文: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
——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公报》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如何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广阔腹地和重要节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桥头堡。融入新发展格局,将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经济腹地”,着眼的是发挥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科教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门户枢纽”着眼的是强化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运筹功能、全国流通枢纽功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功能,这体现了四川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新担当新作为。
四、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
●原文: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
——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公报》
●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以来,主干引领、多支协同、干支联动成效明显。成都经济总量超过1.7万亿元,全省经济总量千亿以上的市州增加到15个,绵阳、德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6个市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践证明,“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切合四川实际,需一以贯之坚持下去。
进入新发展阶段,“一干”如何深化拓展?“多支”如何深化拓展?“五区协同”有何新部署?必须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从更高的全局站位、更大的空间尺度来审视。此次省委全会规划《建议》对此的部署值得期待。
五、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原文: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公报》
●解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放大、叠加、倍增效应,能够带来生产模式的改变及生产效率的提升,为产业升级提供巨大驱动力。
当前各地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四川是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数字经济具备人才、技术、创新和市场等比较优势。近年来,四川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5G、大数据应用等数字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前置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力争在“数字经济”的新赛道脱颖而出,实现“换道超车”,应是四川未来发展的重点。
六、加快交通强省建设
●原文:加快交通强省建设,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公报》
●解读:“十三五”以来,四川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全省铁路总里程超过5200公里,公路总里程超过33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7500公里,天府国际机场已完成校飞。四川已实现“蜀道难”向“蜀道通”的转变,未来还需由“蜀道通”向“蜀道畅”转变。
近期川藏铁路开工,成南达万、成渝中线等铁路也将陆续开工,四川将进入交通特别是铁路建设高峰期。可以预见,随着一大批引领性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投运,人民群众出行将更加安全便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将更加坚实。
七、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原文: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建强科技创新主体,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公报》
●解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四川科教资源富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较多。近年来,四川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效,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年》,四川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从“十二五”末的第16位提升至第11位。但四川研发投入强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
补齐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需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一城多园”模式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这是发挥优势、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重大举措。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改善创新生态,将极大提升四川科教资源集聚转化能力,推动实现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
八、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对外开放新前沿
●原文:全面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创造型、引领型、市场化改革,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对外开放新前沿,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注入动力活力。
——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公报》
●解读: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率先闯出农村改革、国企改革路子。近年来,创新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活力。但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如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
如何破解这些问题?还是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下深水”。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夯实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打好改革开放“组合拳”,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未来四川发展的必由之路。
九、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原文:持续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文化更繁荣、生活更富裕、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的宜居家园。
——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公报》
●解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关注的领域更广、品质要求更高。
四川在“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进一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务实举措,这将推动四川真正成为“安逸天府”。
十、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四川和平安四川
●原文: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和平安四川。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着力夯基础、建机制、提能力、强治理,构建与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和安全保障体系。
——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公报》
●解读: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很多都与法治不健全紧密相关。坚持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两者互为条件、互相支撑。四川省情较为复杂,加之地形地貌多样,一些区域自然灾害频发,需要统筹做好经济、社会、网络、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的风险防控,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化建设营造安全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