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大学文化 >> 理论研究 >> 正文
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强国之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1-10 13:07:38 点击数:

       在新时代十年文化繁荣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系,将文化自信自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与应有之义,凸显了文化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步伐,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巩固中华文化立场坐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大国博弈背景下,文化作为立场与价值的作用愈加凸显。文化立场的实质是价值选择,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体现为明确主体性观念、意识和态度,也深层次地关涉文化发展的场域延展与坐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就要求必须以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独特性,深化中华文化自觉、提振中华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文化自强,更加自觉地在文化实践中,巩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守正创新的核心理念、精神品格及立场坐标,将文化创新创造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政治智慧、精神标识与价值塑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突出文化建设关键向度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可见,文化建设向度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五个方面齐头并进,最终落实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文化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文化建设关键向度,深入探讨“新时代文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课题。

  一是聚焦民族复兴愿景,强化文化建设基础力量。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们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个阶段,持续强化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力量,将文化软实力作为行稳致远的强大动能,使文化赋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生活力更加鲜明、精神凝聚力更加彰显、建设驱动力更有成效。

  二是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发挥文化建设独特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自强,包含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自强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范畴。文化自信涉及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文化自强则需要通过发挥文化建设铸魂、塑形、启智、润心、赋能等独特功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价值固基、文化体系完善、文化动力强盛的目标。一方面,需要我们提振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另一方面,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理念,使文化建设成果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同国家社会建设趋向相协调。

  三是着眼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完善文化发展体系。文化自信自强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彰显了人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富裕的物质生活同等重要的客观诉求。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使命任务,着眼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构建完善文化发展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加大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文化对于社会个体精神情感、审美体验、日常生活等的滋养能力与水平。

  激活文化治理内生动力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背景与现代治理体系新内涵,将现代文化治理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有机融入国家治理战略设计整体部署,将文化建设各项任务上升到构建文化治理新格局的层面。

  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治理,不仅指国家权力运作的系统场域,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参与主体施以影响,以实现社会有序运转和文明承续发展的一种治理机制;以文化自身为对象的文化治理,还是基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及公众等多元主体,对社会文化要素、文化资源、文化权利等进行重新配置,从而发挥文化之于社会和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涵育与治理作用,是现代治理最有效的机制与手段之一。因此,文化治理的关键,在于通过深化改革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以文化共治推动文化共享,一手抓政策完善,一手抓有效治理,拓宽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治理机制创新路径,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文化治理协同主体,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规模实力和国内外文化核心竞争力、影响力。

  增强民族复兴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复兴之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自强是前提和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到了新高度、新方位、新境界,同时进一步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三个基本面向”和“三个根本特征”,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与“民族性、科学性、大众化”三个特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场域建构的指引性框架,也是凝聚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本质性、整体性要求。

  文化自信自强作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精神层面,反映为人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对文化观念层次、精神品质等“内在”核心价值范畴的自信与信仰;在实践层面,则表现为文化创造过程中,向历史要经验、向传统要智慧,建构规范体系、强化载体路径等“外在”范畴,进而增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一方面,我们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开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寻根、承续与拓展旅程,从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发展视域中全面审思检视,从观念、制度、行为、物质和精神等层面,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尤其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将文化自信自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谱写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


       作者: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领军人才)

学校地址:(忠山校区) 泸州市忠山路3段319号 ;(城北校区)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段1号          
     版权所有:西南医科大学宣传统战部 联系电话:0830-3161222 传真:0830-3161222 邮编:646000      
 网站备案编号:蜀ICP050268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