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属于我国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建立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以保证学生精神的健康发展、达到成长成才的终极目标。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就变得愈发重要。
由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在人们长时间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往往蕴含着一定的精神追求,因此,高等院校致力于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在传统文化中感悟道德与思想的力量,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许多含义,不但能够改变人的性格,同样能够对理想与道德等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并且,大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必须在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把自身所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不仅如此,大学时期的学生正处在思想建立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学生思想及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与可学习性,所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人文素养属于人的内在品质,涉及人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综合能力以及个人情感等一系列因素。在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时,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时代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弘扬、创新以及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标逐渐转化成发展为人的文化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双重性。其中,属于精华的部分主要反映在积极、创新以及发展的方面,而属于糟粕的部分则主要反映在消极、传统以及滞后的方面。在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展开精神文明教育工作时,需要对继承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判定,这从哲学的角度还可以被称作“扬弃”。将其中富含阶级或是时代等制约性较强的部分去除,探索富含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此为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培养提供更多支持,以去除糟粕、去取精华的基本原则作为基础,实现古为今用、另辟蹊径。
根据集体学习发现,必须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与阐发工作,积极促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理论进行阐述,而这同样是我们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结合是否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否有助于确立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标准,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予以诠释,并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状态,给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促使中华传统美德内潜藏的伦理精神能够贯彻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中华传统美德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断发展,促使全民精神力量得以有效提升。
受到全球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群体逐渐朝着判断多元化、理想信念功利化以及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思想道德层面同样良莠不齐,以此对高校精神文明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在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工作时,应该避免“一刀切”的情况出现,避免利用单一的标准衡量全部的学生。必须实事求是、有目的性与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活动,注重学生文化素养与品德修养的差异,以人为本、有的放矢,以突出道德建设的前瞻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促使精神文明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
首先,高等院校需要对固有优秀传统文化课内容予以合理选择,把其中富含深刻含义的内容当作学生的必修课。应该对思政理论课的完善与应用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完善思政教师团队,不仅要求思政教师符合基础教学要求,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应该引导学生逐步确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且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促使学生人文素养及其思想道德品质得以加强。其次,高等院校应该以自身实际情况、教学定位与发展需求当作基础,参考学生兴趣,合理开设一系列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选修课,例如古诗词鉴赏或是戏曲等,同时将这作为基础,合理设计相关课程。比如,教师应该借助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期间把近期热点话题、事件和优秀传统文化予以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根据对事件、话题的分析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含义,以此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记忆,让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得到全面展现。
由于我国现如今正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各领域都有许多榜样相继涌现,所以高等院校工作人员就必须对榜样对精神文明教育的引领作用予以高度重视,同时把其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借助榜样的影响力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取长补短、见贤思齐,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比如在疫情当下迎难而上、敢于承担的钟南山院士;在奥运赛场上努力拼搏、力争第一的乒乓球团队等,这一系列模范人物的英勇事迹都能够渗透到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工作中,其身上潜藏的文化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学生不断学习和努力。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还应该积极寻找大学生身边的优秀人物作为榜样,比如“最美逆行者”,或是无私奉献的研发人员等,其身上都具有优秀传统美德,高等院校把其树立成榜样,能够指引学生在其身上体会道德风范,潜移默化的接受熏陶,以确保学生精神健康成长。
高等院校可以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添加到日常考核范围内。定期组织并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包含国家指定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还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发组织进行探索富含文化价值的实践活动,并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以此建设日常化、常规化的校园环境。不仅如此,高等院校还可以编制行之有效的德育综合测评奖惩制度,以此对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以此端正学生的参与态度。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突出多样性,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除了常规的公益服务、助攻助学以及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以外,还能够按照优秀传统文化的差异组织举办一系列文娱竞赛活动,例如诗朗诵、演讲、竞赛或是征文等;积极设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例如歌词社、演讲社或是汉服社等;借助角色扮演或是微视频等一系列形式进行情境教育,例如相声、小品、歌剧或是话剧等。利用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加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愈发广泛,和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之间具有紧密关联,所以,高等院校在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工作时,就应该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了解当代大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最为了解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等院校的教育人员就必须对网络环境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掌握网络环境的发展动态,拓展网络教育,并将这作为依据,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除此之外,高等院校在借助网络进行教育和推广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行为特性与心理特性进行全面分析,以组织举办和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网络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拓展辐射范围,加强辐射效应,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教育的协调发展。
虽然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是需要尽可能的避免受到课堂教学的制约。除了课堂教学的方式之外,高等院校还应该借助更具创新性的教育形式和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结果予以巩固,以此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渗透于学生精神文明教学工作中,在此期间必须注意实践教学比重的把控,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予以适当的调整,应该让之前无趣的理论转化成更具有直观性的艺术或是文物,以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学生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在持续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教师会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精神文明教育中的渗透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时,就应该积极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并要求相关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与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力,可以更深入的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涵义。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应该对精神文明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为相关教师队伍拨付足够的教育经费,同时给予教师更多继续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机会,以此建立一支专业性强且具有良好传统文化氛围的教师队伍,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借助邀请名师学者深入校园开展学术交流会的方式,由深到浅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潜藏的人生哲理,以此激发教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进而使在场教师经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与渗透。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的加强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高校教师就需要积极展现自身引导作用,结合创新时教学模式,借助各种有效措施,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工作中,以此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精神予以正确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
1.新疆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的教育普及研究》(编号:22VZX013);
2.自治区党建项目“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路径研究”
(作者:裴红娟,新疆农业大学副教授)